中国德国小蠊危害情况及研究进展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la)是世界性的卫生害虫,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均有分布。由于环境条件的变迁,德国小蠊在我国的侵害日趋严重,目前已分布到全国各省。德国小蠊除损害衣物、纸张和污染食物外,还能传播多种疾病。国内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小蠊能携带痢疾杆菌、绿农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杆菌、伤寒杆菌和寄生虫卵等病原体,是人类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其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也携带有过敏原,使有过敏体质的人出现皮疹、哮喘和打喷嚏等症状(齐欣和孙耕芹,2004)。
1德国小蠊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1.1 分布变化情况
德国小蠊是外来品种,在我国从无到有,不断扩散。根据文献报道来看,1985年以前,它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北京、上海、福建、贵州和广西等地(图1:绿色区域);到1990年,其分布区扩大到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广东和海南等省、市(图1:黄色区域);到1995年,它扩大到青海、西藏、云南、河南、江西和台湾等省、自治区(图1:深蓝色区域);到2000年,它又扩散到天津、山东、浙江和湖南省、市(图1:浅蓝色区域)。至此,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德国小蠊的分布。
图1 德国小蠊在我国的分布变化
1.2 发生程度变化情况
德国小蠊一旦侵入某地,就能迅速地繁殖和扩展成为该地的优势种群。近年来,德国小蠊在全国许多地区逐渐取代黑胸大蠊、美洲大蠊等成为危害最严重的蟑螂种群。如广东省佛山市1992年灭蟑达标前调查,特殊行业德国小蠊只占蟑螂种群的0.35%,其他场所均未发现;1996年调查时,德国小蠊的侵害仍局限于大、中型特殊行业,单位和房间侵害率分别为6.06%和0.38%;2001年调查时却发现特殊行业、一般单位和居民用户均受到德国小蠊的侵害,其中尤以特殊行业最为严重,其单位和房间侵害率已上升至85.71%和45.76%(翁约球等,2005)。上海市黄埔区1980-1985年时黑胸大蠊、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构成比例分别为87.47%、9.02%和3.51%;2001年时三者的比例分别为75.06%、0和24.94%,德国小蠊上升为优势种群(丁志伟等,2004)。苏州市1997-2001年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小蠊占总捕获虫数的86.69%,为该地优势种(马桢红等,2004)。温州市2004年对蟑螂密度及种类构成所做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德国小蠊在当地蟑螂中所占的比例已达94.30%,侵害范围已从宾馆、餐饮店、食品加工企业等特殊行业蔓延至机关、学校等一般单位和居民住宅,且密度很高(余向华等,2006)。遵义市花岗区1997-1999年时,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为蟑螂的优势种,2000年后在火车站附近餐饮业及市区少数特殊行业出现德国小蠊,到2002年时德国小蠊已占该市蟑螂总数的31.8%(罗映红和徐毅,2003)。成都市德国小蠊在1998年时仅占2.3%,2004年时就上升到34%(马林等,1999)。在北方城市,德国小蠊的侵害同样在逐年加重。太原市1989-1992年调查发现,该市室内共有4种蟑螂,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刘竹萍等,1997)。沈阳市在1998年前后连续六年对蟑螂种群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市城区室内的蟑螂种群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德国小蠊已取代日本大蠊成了室内的优势种(刘成模等,2003)。乌鲁木齐市在1992-1993年对蟑螂种类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德国小蠊为该市的优势种群,平均侵害率为25.1%(黎唯等,1995)。
1.3 主要危害场所
德国小蠊主要经交通工具、货物等从一个城市被带入到另一个城市。因此,在新侵入的地区,它们首先侵害交通、宾馆、饭店、医院等特殊行业,然后再扩散到居民区、办公场所,并逐步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扩散(张孟群,2006)。在苏州市,德国小蠊侵害最严重的场所是宾馆,93.33%的宾馆内有其危害;其次是饮食行业,危害率达90.16%,居民住宅和一般单位则分别为86.17%和79.16%(马桢红等,2004)。河北省各城市德国小蠊的侵害率,在医院为24.46%,宾馆为12.93%,居民住宅为10.66%,机关工厂为1.77%(黄钢等,2004)。在不同类型的单位中,德国小蠊的侵害场所和重点侵害部位各不相同。广东省佛山市2001年对该市德国小蠊主要侵害场所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中可以较为清楚的了解到各类型单位中德国小蠊的主要危害部位(表1)。
表1 德国小蠊的主要危害场所
单位类型 主要侵害场所 重点部位
居民住户 厨房 橱柜、灶台下、储物柜等
一般单位 办公室、茶水间、杂物房 在抽屉、水池、货架等
宾馆、餐厅 厨房、食品仓库、点心间、熟食间、员工更衣室等 橱柜,灶台、操作台、货架、箱柜、缝隙孔洞等
歌厅 酒吧、包房、舞台等 吧台、沙发、地毯等
旅店 客房、茶水间 床头柜、壁柜、办公桌等
2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对德国小蠊的危害进行控制。德国小蠊在与化学药剂的长期接触过程中,不断适应药剂,并逐渐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自1953年Heal和Williams等首次报道美国Dorpas Christi市的德国小蠊对氯丹、林丹和DDT产生抗性以来,各国学者都积极开展了德国小蠊的抗性监测和机制研究工作(郑越平等,2005)。国内自1984年上海市卫生防疫站首先报道了德国小蠊对氯菊酯的抗性后,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报道就络绎不绝(张孟群,2006)。现有文献资料表明,德国小蠊已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了抗性。表2是近十年我国部分地区德国小蠊抗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残杀威等药剂的情况。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德国小蠊已对拟除虫菊酯类药产生了抗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高抗。例如,对氯氰菊酯的抗性,广东、杭州、乌鲁木齐、无锡等地已达10倍以上;对氯菊酯的抗性,在杭州市则高达36.6-67.1倍。对敌敌畏的抗性,在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苏州种群的抗性倍数达66.9倍,而石家庄和乌鲁木齐种群则仍对敌敌畏敏感。对于残杀威,大部分地区的德国小蠊种群对其仍相当敏感,对其已产生抗性的地区,测定时的抗性水平也仍处于低抗阶段。
表2 德国小蠊对常用药剂的抗性情况
地区 测定年份 测试药剂 抗性倍数 文献来源
杭州 1994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氯菊酯
残杀威
毒死蜱 3.0~11.8
5.1~18.1
36.6~67.1
4.5~8.1
2.0~2.4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7,8(2): 114-118
石家庄 1996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残杀威
敌敌畏 2.84
2.04
1.61
1.35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9, 10(1): 52
乌鲁木齐 1996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氯菊酯
敌敌畏 3.65~19.69
1.92~7.90
0.78~9.33
0.64~1.66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 13(5): 353-354
北京 1997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氯菊酯
敌敌畏 3.81
2.30
2.94
3.16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 9(5): 344-346
广东 1997~1998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残杀威
毒死蜱 1.99~20.34
1.62~10.28
1.28~3.88
0.96~3.42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0, 11(1): 32-34
辽宁 1998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残杀威
敌敌畏 1.85~2.75
1.91~3.50
1.14~1.65
1.79~4.63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 12(6): 426-427
天津 1999 残杀威
溴氰菊酯
林丹
敌百虫
敌敌畏
高效氯氰菊酯 1.32~3.95
1.07~4.28
3.48~4.19
1.65~5.34
1.00~6.74
1.45~5.08 医学动物防治, 1999,15(4): 172-174.
无锡 1999~2000 溴氰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
残杀威
敌敌畏 2.1
>30
2.13
7.08 医学动物防治, 2000, 16(12): 625-627
苏州 2003 氯氰菊酯
溴氰菊酯
氯菊酯
残杀威
敌敌畏 5.14
5.10
5.66
1.20
>66.85 中国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3): 181-183
绍兴 2004 溴氰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
氯菊酯
残杀威
敌敌畏 2.66
3.59
4.73
3.03
3.87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6, 7(1): 68
贵阳 2004 溴氰菊酯
氯菊酯
残杀威
敌敌畏 4.20
18.42
1.03
5.11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5): 353-355
3 影响德国小蠊种群发展的因素
3.1 生物学特性
德国小蠊一生有卵、若虫和成虫三个生命阶段。若虫经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雄成虫在羽化后第3天,雌成虫在羽化后第5天就有交配行为。雌成虫在交配后2-3天产出卵鞘。卵鞘夹持在腹部末端,直至若虫全部孵出后才脱落。这种特征在蟑螂中十分罕见,它能保证卵在母体温度下正常孵化,同时又能保证卵不受天敌的危害。初龄若虫孵出后躲在缝隙中不外出觅食,而以成虫粪便和带入的食物残渣为食。若虫的这种习性,对德国小蠊种群的扩大和防治策略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国小蠊卵孵化期平均为17.9天,每代生活周期平均为84天。在常温下,一年可繁殖4代,比其它种类的蟑螂要快得多。德国小蠊的繁殖力极强,一只雌成虫一生平均产卵鞘2.6-3.4个,每只卵鞘平均含卵34.8只,若虫发育为成虫的比例可达54.8%(沈培谊,2003)。生活周期短和繁殖力高是德国小蠊分布范围广、活动猖獗的最重要因素。
德国小蠊的若虫和成虫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性,它们白天躲藏在温暖、潮湿和黑暗的隐蔽场所,夜间出来寻找食物、水和进行交配。德国小蠊喜食发酵食物和饮料残留物,也喜食淀粉、糖类、油脂、肉类、奶制品、皮革和头发。成虫在无食物的情况下,大约能活一个月,若虫若无食物则会在10天内死亡。在无水和食物时,大部分德国小蠊在白天也会不顾一切地侵扰建筑物的非食物区。德国小蠊是一种很活跃的昆虫,它可以通过细小裂缝从一处爬到另一处,也经常会夹在运货车的货物内带入家中或运到其他城市和国家,因此它们很容易在地区间传播扩散(齐欣和孙耕云,2004)。
3.2 环境因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人们的住房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特殊行业宾馆、饭店、医院到一般的居民住宅、办公区域,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现代的住房结构和室内装饰布局从总体上来说更不利于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大型蟑螂的生存栖息,而德国小蠊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其种群能够很快的繁衍扩大,成为很多城市中蟑螂的优势种群。
据报道,0-8℃是德国小蠊的亚致死低温区,10℃条件下一般德国小蠊能正常生长(罗才新等,2004)。现在许多单位、交通工具上设立中央空调,很多居民家内也装有空调。空调的使用,使得室内四季如春。特别是近年来冬季气温越来越高,更为德国小蠊的越冬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 德国小蠊的防治措施
随着德国小蠊在很多城市上升为优势种群,对德国小蠊的防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已渗透到对德国小蠊危害的防治工作中。主要措施有环境治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4.1 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主要是尽量地减少和消除德国小蠊栖息和取食的场所,阻碍其在室内的活动。如持久地保持环境卫生,不保留食物和水源,使潮湿地方保持干燥,堵住和修补好德国小蠊可躲藏的裂缝和缺口等。高效成功的德国小蠊治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重视和能否坚持严格的环境治理。另外进行室内装修时,要超前想到消灭包括蟑螂在内的卫生害虫的栖息地和不为它们制造庇护所(齐欣和孙耕云,2004)。
4.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的特点,尤其适于室内害虫的防治。目前用于德国小蠊防治的生物制剂主要有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昆虫特异性神经毒剂和植物精油等。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是目前唯一一种被系统研究的蟑螂病毒。在德国小蠊防治中出现缓慢胃毒中毒现象,显示出良好的二次中毒连锁反应。实验证实,其对德国小蠊成虫的致死率,在投药后第5天为13.33%,第8天为56.67%,第11天为100%,德国小蠊二次中毒的死亡率为76.67% (岳木生等,2001)。这种病毒对蟑螂高效,对脊椎动物安全,是一种具广阔开发和应用前景生物防治剂(沈培谊,2003)
4.3 化学防治
尽管有环境治理和多种非化学防治的手段,但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德国小蠊的主要措施。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德国小蠊时,要综合考虑栖息环境、虫口密度等多种因素,争取实现对其防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目前用于德国小蠊防治的化学药品就其剂型而言主要有饵剂、可湿性粉剂、胶悬剂、喷射剂、烟雾剂、膏剂、气雾剂等。
4.3.1 毒饵
毒饵具有制作工艺简单、安全可靠、性能价格比高、不易产生抗性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采用毒饵灭蟑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方法。目前生产的毒饵品种很多,有效成分主要有乙酰甲胺磷、残杀威、吡虫啉、伏蚁腙等。此外,还有微生物毒饵、抗生素毒饵等。毒饵的研制主要是解决引诱力和适口性问题,引诱剂主要有三类:食物类、激素类和化学类。蟑螂具有偏食性,喜食的食物可作为引诱剂;化学引诱剂有大茴香醛、亚油酸等;激素类引诱剂目前使用得较少(姚振详等,2004)。近年来,毒饵的研制向复合剂、兼有连锁杀灭效果的药剂或与生长调节剂复配的方向发展。2%残杀威小丸、 0.125%开蓬糊剂和颗粒剂、2%毒死蜱石蜡块等是比较常用的灭蟑螂毒饵(曹敏,2005)。灭蟑百特、蝇蟑宁等灭蟑毒饵药效持久。国内,常见的毒饵有乙酰甲胺磷片剂和颗粒剂,“灭蟑螂蚂蚁药”在防治德国小蠊时显示了满意的效果,投药30天后,杀灭率仍有95.4%;在民宅,投药5天后密度下降为74.8% , 30天后为98.6%(谢剑波,1990)。毒饵适用于各种场所,在宾馆、饭店、家庭、商店、办公室和病房等场所更为适宜。
4.3.2 可湿性粉剂
可湿性粉剂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防治蟑螂剂型,它主要由具滞留作用的杀虫有效成分和填充料经研磨粉碎而成。主要用于滞留喷洒,适合处理粗糙、吸水的表面。以前灭蟑螂多采用凯素灵作滞留喷洒,凯素灵在城市大面积防治蟑螂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奋斗呐、利来多、赛波凯等,在舰船、医院、宾馆、列车等场所使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曹敏, 2005)。国内将氯氰菊酯转位研制的高灭灵、灭害灵、三敌粉等经现场使用也有较好效果。但可湿性粉剂最大的缺点是残留较大,不适合在厨房、餐厅等地使用。
4.3.3 烟雾剂
烟雾具有无孔不入的特点,特别适合于易密闭场所,如城市地下水道、高层住宅垃圾通道、地下室、仓库、船舶、列车等。灭蟑烟雾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烟剂燃烧产生,二是利用烟雾机成烟。齐齐哈尔铁路中心防疫站用烟雾弹防治列车上的德国小蠊,平均杀灭率达93.07% (冯瑶幡,等,1996)。热烟雾防治列车和舰船上的蟑螂,2天后的杀灭率分别为87.9%和90.7%(陈建国等,1998)。广州爱卫办防治酒店和渔船上的德国小蠊结果显示,施药后1小时击倒率达90%,21小时死亡率达100% (贺燕成等,1999)。
4.3.4 胶悬剂
胶悬剂由于剂型特殊性,除具有持效作用外,有效成分在药液中分布均匀,药力发挥更为有效,且刺激性小,用后无斑点。因此,比较适合于装修豪华的宾馆、饭店、居室及娱乐场所使用。德国拜耳公司推出的12.5%拜虫杀、德国艾克福公司推出的2.5%凯素灵、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5%霹杀高在多种场所使用效果明显。实验室拜虫杀玻璃面有效成分6.25mg/m2、油漆板面有效成分为12.5mg/m2,72小时对德国小蠊的杀灭率为100%;水泥板面有效成分为25mg/m2,处理58天后的死亡率为100%。霹杀高玻璃板、油漆板有效成分为50mg/m2,72小时杀灭率分别为100%和92%(施良根和洪勤林,2000)。
4.3.5 喷射剂
喷射剂可分为酒精剂、油剂和水剂,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并可根据各地德国小蠊抗性不同,配制含不同有效成分的产品。酒精剂和油剂由于成本和安全性问题,目前使用的比较少,水剂研制的比较多(施良根和洪勤林,2000)。兰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的杨银书和徐甘东等(1996),将氯菊酯、敌敌畏和增效剂八氯二丙醚混合,用95%乙醇溶解,对德国小蠊进行毒杀实验,按1.5ml/ m3 用药量,24小时平均杀灭率为99.1%。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防疫队谭伟龙等(2000)比较了传统的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和一种以氯菊酯、氯氰菊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水剂的效果,结果显示,新型水剂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施药3天后阳性房间率从69.2%下降到3.8%,效果非常显著。
4.3.6 其他剂型
除以上剂型外,用于德国小蠊防治的药剂剂型还有气雾剂、膏剂等。南京铁路分局卫生防疫站用洁利33杀蟑气雾剂对旅客列车进行防治效果实验,24小时后车厢阳性下降率为88.47%-92.30%,密度下降率达99.4%(印风俊,2003)。灭蟑膏具有使用方便、附着力强、使用剂量小、不污染环境、滞留效果好等优点,更是实用而有效的巩固方法。
4.3.7 新药物研究
昆虫特异性神经毒剂来源于蝎子,能使鳞翅目、双翅目昆虫的神经系统产生痉挛而致其死亡,对甲壳动物、脊椎动物无毒性。目前编码昆虫特异性神经毒素的基因已经被分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昆虫病理学研究所正在研究将其转入蟑螂浓核病毒内,构建蟑螂重组病毒杀虫剂(蒋红,2003)。
某些植物的精油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应。实验显示,丁子香酚、α-松油醇、肉桂醇三种植物精油等比例混合物对美洲大蠊、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击倒和杀死效应,三种植物精油均属神经毒剂,作用于昆虫细胞内对羟基-β-羟乙胺受体的结合位点(蒋红,2003)。
5 小结
作为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德国小蠊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很多城市中蟑螂的优势种群。它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易扩散,并对很多药剂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逐渐成了极难治理的一种卫生害虫。德国小蠊的猖獗除了与其生活习性相关外,还与近年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有利其生长繁衍有关。目前,关于德国小蠊的预防和治理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包括环境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但要有效的控制德国小蠊的繁殖和扩散,达到防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丁志伟, 沈福杰,马立芳. 黄浦区蟑螂种群变化分析.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4,10(1):35-36.
马林,叶庆临,杨学荣. 成都市巩固灭蟑螂达标成果技术报告. 医学动物防制, 1999, 15(4): 214-218.
马桢红,孙扬帆,陈淑红. 苏州市室内蜚蠊种类及其分布调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15(5):368-36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横断山区昆虫. 科学出版社, 1992, 55
王学军,赖世宏,刘峰,张世水. 济南市德国小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医学动物防治, 2004, 20(2): 92-93.
冯平章,郭予元,吴福桢. 中国蟑螂种类及防治.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09-122
刘丹红,杨德香,邢丽. 辽宁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调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1,12(6): 426-427.
刘成模,赵长海,刘文,王伟杰,冯少伟. 沈阳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动态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3,14(5):378-379.
刘竹萍,张瑞明,王志强,刘惠荣. 太原市蟑螂种类及生态习性初探. 医学动物防治, 1997, 13(3): 159-160.
孙晨熹,张咏梅,李培羽,曹晓梅. 天津市德国小蠊对6种杀虫剂抗药性测定结果. 医学动物防治, 1999,15(4):172-174.
齐欣,孙耕芹. 德国小蠊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4, 15(1): 73-75.
余向华,管鸿巧,陈岚,叶国开,薛大燕. 温州市蚊,蝇,蜚蠊密度检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6,17(1):59-60.
吴福桢,郭予元. 中国小蠊属德国小蠊及其近缘种的分类鉴定、生活习性和经济意义. 昆虫学报,1984, 27(4):439-443
张孟群. 德国小蠊扩散情况及防治对策.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12(1): 66-68.
沈培谊. 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征河防治对策.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3,9(4):1-3.
良河章. 韶关市区德国小蠊侵害及密度的调查. 热带医学杂志, 2006, 6(6): 719-720.
罗才新,李新华,钟丽君,范正轩,张红. 德国小蠊抗低温的研究. 医学动物防治, 2004,20(10):606-608.
罗映红, 徐毅. 遵义市红花岗区蟑螂综合防制措施探讨. 医学动物防制, 2003, 19(5): 304-306.
郑越平,刘利,于传宁,黄茵,林孟华. 贵阳市德国小蠊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5, 16(5): 353-355.
姚振祥, 陈敏, 何华, 刘本来, 李国庆. 德国小蠊的毒饵防治. 中国卫生杀虫药械, 2004,10(6): 399-400
施良根,洪勤林. 德国小蠊防治研究现状. 卫生杀虫药械, 2006,6(3):26-30.
赵长海,刘成模,王伟杰. 高档宾馆的蟑螂侵害与防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7, 8(4): 275-276.
翁约球,黄伟宪,赵兰霞.佛山市城区德国小蠊侵害调查研究.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5, 11(3): 178-179.
黄柏湘. 江门市德国小蠊扩散观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2, 13(1): 9.
黄钢, 赵勇, 张国利. 河北省城市蟑螂现状及对策.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4, 11(1): 23-26.
曾晓, 柯海萍,胡建波,佟颖,薛素琴. 北京市区德国小蠊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测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8,9(5):344-346.
蒋书楠. 城市昆虫学. 重庆出版社, 1990,255
黎唯,白勇,陈欣如,张晨,廖力夫,张小兵. 乌鲁木齐市蜚蠊种类、栖息场所及防治对策. 地方病通报, 1995,10(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