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类防治
危害
鼠类可以直接把病菌传给人,或通过体外寄生虫间接传给人,起传播媒介和保菌作用。现已知道家栖鼠类至少能传播35种疾病。我国鼠传疾病主要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鼠源性斑疹伤寒、血吸虫病等。在鼠传疾病中,现在危害最大的为肾综合症出血热。50年代至80年代,发病和病死人数急剧上升,到90年代初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病死率虽有下降,但发病人数仍居高不下。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多宿主性,其中与鼠有关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年发病人数不低于肾综合症出血热,但由于波动大,突然出现的强流行可造成很大的损失。鼠类对粮食的损害尤为严重,但一般不为人们所重视。全世界储存粮食遭受鼠害的损失占收获量的5%,发展中国家更高,达15%-20%。
鼠类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是在电力方面。鼠类常常进入配电室引起短路造成停电事故,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危害的主要方式:啃咬电缆绝缘材料,或窜入变压器中,引起短路甚至引发火灾;走近高压线时,由于强磁场感应,会击穿、烧毁电器设备。
另外家鼠对建筑、家具、电器、衣物、纸币、档案、单据、书籍、文物等的危害都是经常性的。对养殖业的危害也相当严重,此外老鼠咬伤儿童老人等也屡有所闻。
常见种类

(一)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别名:大家鼠、沟鼠、挪威鼠
体形粗大,体长约120-220mm,体重约60-350g。口鼻钝圆,被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尾毛短而稀疏,尾上面黑褐,下面灰白。耳短而圆,向前遮盖不到眼部。尾长短于体长。后足粗大,前后足背面白色。乳头6对,即胸部2对,腹部1对,鼠蹊部3 对。
褐家鼠的繁殖力很强,雌鼠受孕后,21-22天后就能分娩。产后即可受孕,每胎平均7-10仔,最多可达23只。幼鼠3个月龄即可交配繁殖,生态寿命约2年。
褐家鼠是家、野两栖鼠种。除了栖息在各类建筑物及居民区底层地下室外,亦能攀登上层。常出没于垃圾堆、下水道、河湖沿岸及港口码头等潮湿地区。
褐家鼠有明显的室内外季节迁移现象。在北方,每年4月天气较暖后,由室内迁居室外;到10月天气较冷后,又迁回室内。主要在夜间活动。警惕性高,对环境中新出现的物体有明显的回避行为,因此,在人类干扰较少的地方,布放毒饵或投放捕鼠器灭鼠,常收效较少。所以先投放无毒前饵或投放慢性灭鼠剂,可收到理想灭效。
(二)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别名:黄腹鼠、尾鼠、屋顶鼠。
体形中等,体长约140-180mm,体重约60-180g。与褐家鼠比较,体较纤细。背毛黄褐色,腹毛棕黄色,尾毛上下部色相同。耳大且薄,向前遮盖上眼部。尾长大于体长。口鼻尖长,后足细长,前足背面中央毛色暗灰,后足背面白色。乳头5对即胸部2对,鼠蹊部3对。
黄胸鼠一年四季繁殖,每年可产3-4窝,每胎平均5-7仔,最多达16只,怀孕期与哺乳期与褐家鼠相似。出生后的幼鼠约3个月性成熟,生态寿命约1年多。
黄胸鼠善攀登,多匿居于建筑物的上层及裂缝间。在粗糙面上能直攀而上,还可沿铁丝、电缆而行。夜间活动,黄昏和黎明前为两个活动高峰,但白天有时也出现,在室外有时也能捕到,行为习性与褐家鼠相似,都有明显的新物反应。食性较广,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含水量较高的食物对其有更强的诱惑力。
(三) 小家鼠(Mus musculus)
别名:小鼠、小老鼠、小耗子。
体形较小,体长一般60-90mm,体重约7-20g,口鼻长而尖。尾长与体长相等或略短。毛色变化较大,栖居野外及农田周围住宅区的体毛偏黄褐色;栖居在城镇内的,多偏灰褐色。背毛灰褐色;背腹毛间一般无明显界限。尾毛短而稀疏,背腹色相同。
小家鼠繁殖力强,在适宜条件下, 一年四季能繁殖, 年产5-7窝,每窝平均产仔4-6只(最多可达16只)。产后不久,母鼠又可受孕,妊娠期19天,幼鼠2个月龄性成熟。性成熟后生命最旺盛期约100天,生态寿命不到一年。
小家鼠喜栖息于干燥、离食物近的隐蔽场所,如柜子、棉絮、衣物、厨房、仓库以及杂物堆积处。常在仓库保温层打洞或在破箱抽屉中筑巢,巢材为破布、纸屑等。野外喜栖于田埂和草丛间。昼夜活动,虽然有黄昏和黎明两个活动高峰,但在室内白天常见到外出觅食。小家鼠食量约2-3克,但每次出外摄食量只有0.1克,所以每个昼夜平均需出外数十次觅食,并且有常常变更觅食场所的习性。因此,在鼠活动范围内若用毒饵灭鼠,则投放毒饵应采取堆多量少的原则。小家鼠对环境中出现的新物无回避行为,喜接近新发现的目标,因此用鼠夹及鼠笼容易捕杀。
防治要点
1.查鼠情和生境条件
通常用夹夜法和粉迹法确定其密度、分布和种群构成。生境条件调查应实地查找包括屋顶、墙、地下室、下水道、管道、室外花坛及杂物堆等宜于鼠类栖息活动的场所,特别是鼠类进入室内的通道。生境调查能为灭鼠尤其是防鼠措施提供基本资料,要作详细调查记录。
2.确定综合防治方案
根据上述调查制定防治方案,确定灭鼠方法(工具捕杀、急性灭鼠剂毒杀、慢性抗凝血灭鼠剂毒杀、熏蒸剂熏杀等)、防鼠部位(门、窗、孔、洞等)及应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清除鼠类易隐蔽的杂物等),明确各种措施实施的步骤。要与客户详细说明方案以及需要其配合的事项。
3.确保人、畜和宠物安全,防止环境污染
使用灭鼠药物尤其是急性灭鼠剂,必须确保人、畜和宠物的安全。灭鼠毒饵投放应做到下述几点:按规定量投饵于鼠道上或鼠类经常出没场所,使儿童、禽畜和宠物无法取食;投放点作详细记录,灭鼠后要回收残饵和死鼠;不要用常见食品做诱饵以免误食中毒;应尽可能不用急性灭鼠剂灭鼠。PCO作业者在配制、投放、回收毒饵时要戴手套,操作后要彻底洗手。要储备解毒剂,救治可能中毒的人畜。熏蒸灭鼠剂使用时也很危险,操作者必须通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考核。药物灭鼠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要注意防止中毒死鼠造成二次中毒事故的发生。
4.定期检查,巩固防治效果
在治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藏身之地以及落实防鼠措施的基础上,通常设置固定的毒饵站、毒饵盒,内置慢性抗凝血灭鼠剂毒饵,供残存鼠和入侵鼠盗食,作为长期巩固的措施。如果以局部控制鼠害为目的,开始每周必须检查补充毒饵一次,其后每月检查更换补充。每次检查须作详细记录。每季应作一次粉迹法鼠密度调查。
科学灭鼠
灭鼠的方法有很多,其主要方法有: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和生态环境控制4种类型。
一、物理灭鼠:物理灭鼠主要是利用捕鼠器械如捕鼠夹、鼠笼、套扣、压板、铁刺、电子捕捉器等器械以及水淹法、扣捕法等进行灭鼠。
二、化学灭鼠:化学灭鼠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灭鼠包括胃毒剂、薰杀剂、驱避剂和绝育剂等。化学灭鼠的优点是投放简单、工效高、灭效好、见效快。化学灭鼠是目前大面积控制鼠害猖獗普遍使用的一种灭鼠方法。在化学灭鼠过程中主要使用抗凝血性慢性杀鼠剂。抗凝血杀鼠剂的优点主要为:一是安全。因慢性杀鼠剂作用缓慢,一般取食后3-4天才发病,人畜一旦误食中毒,抢救的余地大,并有特效解毒维生素K1。二是高效。由于慢性杀鼠剂作用慢,主要破坏抗凝血功能,造成大出血而死,这样老鼠因中毒而死得很平稳,不会引起其它老鼠恐惧而拒食,从个体看老鼠死得慢一些,但从整体看死得多一些,可获得较好的灭鼠效果。三是适口性好。这类鼠药毒力强,在毒饵中含量极低,不会影响老鼠的适口性。四是符合鼠的生态行为。五是成本低。抗凝血杀鼠剂在毒饵中含量小,成本低,农民较易接受。品种主要有溴敌隆、大隆、杀鼠迷、杀鼠灵、敌鼠钠盐、杀它仗等。此类药剂对人畜安全,不易产生二次中毒, 老鼠中毒时间慢,一般3天出现中毒疹状,5-7天为死鼠的高峰期。灭鼠效果十分显著。
化学灭鼠时应严禁使用氟乙酰胺(1081)、氟乙酸钠(1080)、毒鼠强(424)、毒鼠硅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急性剧毒杀鼠剂,以及由上述产品制成的如:“一步倒”、“二步倒”、“三步倒”、“闻必死”、“百家安”、“灭鼠王”、“闻到死”、“气死猫”、“邱氏鼠药”等产品。确保人蓄安全。老鼠吃剧毒鼠药中毒后死得快并发出“吱!吱!”尖叫声,使同类产生恐惧拒食现象,灭鼠效果差。
三、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来防治老鼠。控制鼠类的生物(即鼠类的天敌)如鸟类、蛇、黄鼠狼、狗、猫等;也可以使用生物杀鼠剂肉毒梭菌毒素等防治老鼠。
四、生态控制:生态控制又称生态学灭鼠法,主要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隐蔽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并不能直接或立即杀灭鼠类,但改变的环境对鼠类生活不利,可减少鼠类的增殖或增加其死亡率,从而降低害鼠的密度。改变生态环境,造成不利于害鼠生存和繁殖的条件,以降低害鼠密度,是生态防治的重要手段。
